【直通大医院 】食管癌的诊治及预防
     2021-09-08 16:54 39

北大医疗潞安医院胸心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关志刚主讲:食管癌的诊治及预防。

出诊时间

周四全天

点击回看


食管癌的发病现状:

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食管癌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全世界每年约有40万人死于食管癌。中国是世界上食道癌的高发国家,年平均死亡率为1.3~90.9/10万,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我国食管癌以鳞状细胞癌为主,约占90%(而美国和欧洲以腺癌为主,占70%左右),严重地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食道癌在中国有明显的地理聚集现象,高发病率及高病死率地区相当集中。其发病率在河南、河北、江苏、山西、陕西、安徽、湖北、四川、福建等省在各种肿瘤中高居首位,其中河南省病死率最高,以下依次为江苏、山西、河北、陕西、福建、安徽、湖北等省。年平均病死率在100/10 万以上的县市有21个,最高的是河北省邯郸市(303.37/10 万)和磁县(149.19/10 万),山西省的阳城(169.22/10 万)和晋城(143.89/10 万),河南省的鹤壁市(169.22/10 万)和林州市(131.79/10 万)。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现在食管癌发病有低龄化趋势,发病年龄较以往平均提前5岁。因此,对食管癌的预防刻不容缓!

食管癌的概念:

人体内连接口腔和胃的空腔管道被称为食管,一般成人长约25CM,从门牙距贲门的距离约40CM,大体上分为颈段食管、胸段食管和腹段食管,主要功能是输送经口腔咀嚼的食物至胃内,便于人体消化吸收。沿着食管壁新生的肿块,就是食管肿瘤,其中食管癌占90%以上。
由于人类身体食道的特殊构造,导致食道表层粘膜皮肤容易受到外来的伤害,出现粘膜层溃疡、炎症反应等等。如果不加注意怎会迁延成更加严重的病症,食管癌则是最终的归宿。


食管癌的发病因素:

至今为止还没有找出食道癌的病因,但是国内外的多项研究认为是有很多因素导致食道癌的发生,目前普遍认为导致食道癌的主要因素有吸烟、饮酒与饮食习惯、环境因素、遗传等因素有很大相关性。
1、传染性因素:研究表明,人乳头瘤病毒(HPV)可能是食道癌的病因之一。在干热气候环境中受念珠镰刀菌污染的小麦和玉米可产生致癌毒素,有人认为这可能与南非和我国的食道癌有关。在我国山西进行的研究发现,食道癌死亡率与食用玉米和小麦面粉的消费量有关。
2、癌症转移:如其他部位的癌细胞转移至纵隔,由于肿瘤溃破而引起的食管癌,这也属于导致食管癌的病因。
3、遗传因素: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基因的多态性与食管癌的发病原因是密不可分的,食管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发病的,它是多种因素共同刺激引发的癌症。
4.营养:营养不足如维他命缺乏、缺锌、食品质量不足和缺钼等可能是食管癌的促发因素。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动物蛋白、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是食管癌高发区的一个共同特点。
5.饮食习惯:烟、酒、热食热饮、口腔不洁等因素;长期饮烈性酒、嗜好吸烟、食物过硬、过热、进食过快;引起慢性刺激、炎症、创伤或口腔不洁、龋齿等均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吸烟和重度饮酒是引起食管癌的重要因素。国外研究显示:对于食管鳞癌,吸烟者的发生率增加 3~8 倍,而饮酒者增加 7~50 倍。长期大量、空腹喝白酒,尤其是酒精度数高的白酒,食管癌患者中60%~70%的人有长期饮白酒的习惯。吸烟加嗜酒。患食管癌的危险性就比单纯吸烟或单纯嗜酒者更高。大量烟酒摄人会强烈刺激食管黏膜,这是食管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不能冷热食物同食,如一边吃火锅,一边喝冷饮.这对食管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会引起慢性损伤,长此下去,有癌变可能。
6.霉菌:真菌用自然发霉的食物诱发了大鼠食管癌;高发区粮食和人大便、尿液中AOH 和AME 的检出率和含量均高于低发区相应样品;有关霉菌还能增进亚硝胺的形成。这些霉菌可能也是我国食管癌的重要病因之一。
7.亚硝胺类:近30 种亚硝胺能诱发动物的食管癌或前胃癌。甲基苄基亚硝胺可作用于食道上皮DNA ,并激活其癌基因;该亚硝胺诱发了人胎儿食道上皮鳞状细胞癌。亚硝胺最可能是我国食管癌的主要病因之一。
8、精神因素:因生活、工作等压力过大,造成精神过度紧张诱发也是食管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编辑:薛茜、杨洋



声明:在长治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我们审核处理。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0432003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412019000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czqmt2018@163.com

相关新闻

【农信情怀】扎根农村,贴近农业,服务农民

9.08 37

【949大家帮大家】

9.08 33

【直通大医院】头痛那些事儿

9.07 46

为长治人定制的APP
下载查看更多资讯

在APP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