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是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是中国的古老村镇。三千年前,这片土地孕育出了老虎的图腾文化。如今,它以更加“可爱”的方式,重回大众视野。“我们这里的虎有很多材质:玉石、草编、剪纸、根雕、刺绣,最出名的还是布艺刺绣的黎侯虎。”村民自豪地介绍着黎城县的虎文化。粗、短、圆、胖,黄底红腹,嘴巴微张,红口白牙,这是布艺刺绣黎侯虎的标志特点。在黎城县当地,黎侯虎不仅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是深厚文化底蕴的缩影。黎城县的村民也巧用这个“虎明星”,圈粉无数,走上了小康之路。
“黎侯虎的身体以红黄为主,代表吉利,它的鼻子、眉、眼要一点点地剪出来,鼻子像树叶一样,眼睛要用红、白、黑三种颜色叠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侯虎传承人高秋英介绍,老虎脊梁的贴花不同公母就不同,黎侯虎讲究雌雄配对,整块布料剪成一阴一阳、阴阳相合的波纹状。高秋英就是在虎文化滋养下成长的,布老虎几乎伴随着她的整个人生,从抱着布老虎牙牙学语,看家里的长辈一针一线缝制布老虎,到接过针线自己缝制,加入设计巧思,设计成为黎侯虎,她的一生都在和“虎”打交道。1998年,高秋英制作的布老虎(黎侯虎)被选为虎年生肖邮票发行,黎侯虎因此走出太行山。2008年,黎侯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黎侯虎又走进上海世博园;如今,黎侯虎已成为黎城县旅游文化的标志性符号,黎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近年来,黎城县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侯虎”发源地的特色基础,实行创新工作室和公司+农户的“一村一品”形式生产,走“一村一品”的专业化道路,将黎侯虎作为富民兴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打造“太娘巧手”品牌,带动集体经济增收。目前,黎城县有四家龙头企业,年产黎侯虎5万余只,产值300余万元。
在众多龙头企业中,乔老憨家纺棉织品有限公司就是在政策和政府助力下,走在黎侯虎非物质文化生产的前列。公司在黎城县人社部门的指导下,开设产业就业基地,创立4个扶贫车间,为700余名妇女提供就业岗位,辐射到8个乡镇,57个村庄;此外,还进行校企合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这是我们的缝制车间,填充车间、自动化车间……还有几台像平缝机这样的大型设备。做黎侯虎,我们是认真的。”乔老憨家纺棉织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乔艳波细致地介绍着黎侯虎的生产车间。在提及黎侯虎的工艺传承时,乔艳波说:“吃水不忘打井人。2017年我们就聘请了高秋英老师做我们的顾问,她老人家会跟着我们一起下乡培训,很多事都亲力亲为。”对于高秋英来说,能够为发扬黎侯虎作出自己的贡献,她发自内心地高兴,“我很乐意去的,还能帮助姐妹们增收致富。”走进生产车间,到处都是欢声笑语,“我们也很愿意学做黎侯虎,这不仅是一门手艺,还能挣钱补贴家用,每年收入有上万元!我们已经很满意了。”村民们认为,如今的黎侯虎在生产中,又注入了新的内涵,就是传承非遗文化的戮力同心。
近年来,乔老憨家纺棉制品有限公司着力进行产品创新,企业转型,将具有黎侯虎元素的产品推向更大的市场,产品也由观赏性向实用性转型。公司利用互联网,和知名网络主播、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等平台合作,扩大市场,推陈出新,推出捶背虎、婴儿马甲、虎头马甲、虎头鞋等系列产品。“近几年国潮流行,还有汉服热,带动了很多非遗发展。我们也想和一些汉服商家合作,做一些老虎刺绣荷包,老虎纹样的汉服,老虎花纹的扇子,让大家一看见虎纹,就能想到我们黎侯虎。”目前,黎城镇黎侯县申报了黎侯虎非遗制作专业镇,依托黎侯虎、黎侯古镇、种植园,兴建研学基地、吸引其他非遗产品集聚,打造集旅游、文化、教育、农业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镇。“未来是年轻人的市场,我们还会拓宽校企合作,引进设计、销售类人才,和玩具厂商、生活类用品厂商合作,让黎侯虎更受年轻人喜爱。”乔艳波说。在非遗传承人、实业家、工人们的努力下,黎侯虎带着浓浓的地域传统民俗文化特征,在新时代里延续着山西历史的千年底蕴。黎侯虎传承人高秋英说,“人们都说,‘游山西读历史’,其实山西的历史体现在各个方面。一只布老虎,就寄托着人们几千年的美好祝愿,历史在变,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一直不变。”
来源:山西云媒体


声明:在长治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我们审核处理。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0432003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412019000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czqmt201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