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涅水石刻 千年文化瑰宝
     2023-06-21 09:16 1830

图片

 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因陈列1957年出土于沁县南涅水村的一批窖藏石刻而得名,展馆为仿明清建筑风格,占地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3000平方米,馆藏文物1497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510件,馆藏石刻大体可分为造像塔、造像碑和单体造像三种形制,历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六朝520余年。南涅水石刻种类丰富,形制完备,内容庞杂,国内罕见,是目前为止民间石刻造像出土数量最多的馆藏造像,也是迄今为止,有明确纪年,时间跨度最长的造像行为。南涅水石刻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三级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治市中小学教育活动示范单位、长治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图片

 南涅水石刻雕凿技法大胆求新,富于变化,造像生动传神,地域特色鲜明,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佛教文化以及雕塑、建筑、服饰、书法、绘画等艺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是人类文明史上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特别是馆藏最为丰富的塔型柱造像石,多以四面开龛的方块叠垒而成塔形,造像内容集中表现了佛国景象、佛陀故事、佛教人物、梵山圣水、人间百态及崇奉佛法的佛事活动等。造像的服饰华美飘逸,佛龛装饰繁缛富丽。柱枋阑额,飞檐翘脊,牡丹莲花,飞天流云;狮兽飞龙,百戏杂技和众生礼佛等造像设计考究、雕刻精美、意境高远又不乏生活气息。集中呈现了佛教造像从印度风、中亚风转向中国风的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特征,展现雕刻文化艺术的碰撞与融汇历程。

图片

 南涅水石刻是北魏从平城迁都洛阳之路上镶嵌于三晋大地的一颗璀璨的文化遗产明珠,是佛教文化发展历程中国家意志与民间信仰融合的见证。它与云冈、龙门既有师承关系,又具有大胆的创新。在它的的雕刻中,可以说是以宗教为载体,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建筑艺术都反映出来,可谓说是中西合璧,包罗万象。其传承与创新,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艺术时期变革成果,是中国雕塑史和艺术史上的一个了不起的杰作。

图片

图片


来源:沁县融媒

图片图片


声明:在长治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我们审核处理。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0432003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412019000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czqmt2018@163.com

相关新闻

沁县:包粽子 赏民俗 “粽”享浓情端午!

6.21 1920

文明出行,平安过端午,真“粽”(中,zhóng)!

6.21 1575

寻味巷子里的粽子香

6.21 1713

为长治人定制的APP
下载查看更多资讯

在APP中打开